做世界苗学文献资源研究的重要领跑者——寄语
“海外苗学文献研究”专栏是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根据贵州师范学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和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为促进学校特色优势研究方向的凝炼和发展,而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合作举办的特色栏目。自2014年开办以来,本专栏在龙宇晓教授的协调组织下,在扶持校内外中青年学者发展、培育高层次科研项目、彰显贵州师范学院学术特色优势及代表性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不仅是贵州高校推动中外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成了在国内学术界中外苗学文献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前沿引领作用的、标志性的学术栏目。
重点面向中青年学者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质性的扶助和指导,推动其开展循序渐进的前期基础成果积累,一直是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进行团队实力建设、促助人才快速成长,从而保障在科研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而在此过程中,依托“海外苗学文献研究”“海外苗瑶研究”“山地民族学”“山地民族与文化”等特色栏目,按专题进行组稿并开展学术写作选题和改稿等方面的实质性的指导活动,引领中青年学者形成分工协作、互为支撑的学术群队关系,逐步形成和一批一批地推出集团性质的学术成果,则是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实施上述方略的重要运作方法。
在贵州学术界,贵州师范学院的中外苗学文献研究团队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长为苗学专家龙正荣和石峰等人所说的海外苗学文献研究领域“领跑者”,其实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起来的。其中,特色栏目所起的引领带动作用更是毋庸置疑。近年来,贵州师范学院的中青年学者能在中外苗学文献研究方面持续不断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的立项,并涌现出一系列具有良好反响的学术成果,“海外苗学文献研究”和“山地民族学”栏目发挥的学术培育和扶持功能功不可没。因此,“海外苗学文献研究”这个专栏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还要办得更好,越来越好才行;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它必将成为能够屹立于学术之林的特色品牌栏目。
本期栏目依然秉承了既有惯例和原则,收录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厚锋先生《贵州学术界海外苗学文献整理研究的近年发展》、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中外苗学文献研究团队的龙宇晓和胡雪芳等人《中外苗族民间原始形态家谱抢救、整理与研究》、杨定玉《“一带一路”与贵州师范学院的海外苗学文献研究》这三篇论文。谭厚锋的《贵州学术界海外苗学文献整理研究的近年发展》一文弥补了本专栏2017年第5期所发龙正荣和石峰论文《中国学术界海外苗学文献整理研究发展动态述评》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他指出,龙正荣、石峰的论文主要只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很好地梳理了近年来我国的海外苗学文献研究论著在数量上的突出变化而没有对海外苗学文献研究的论著内涵进行评述;因此,他专门从相关研究成果的主题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贵州学术界近年在该领域所获成果的学术内涵进行了评析,也对近年来这一领域发展的五大特点做了归纳总结。他的这篇成果从学术内涵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海外苗学文献研究这一领域发展动向的了解,有益于彰显贵州学术特色。龙宇晓等人的《中外苗族民间原始形态家谱抢救、整理与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融合的工作架构》一文对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的把握比较精准,学术眼光敏锐、研究视野开阔;文章从国内外苗学和家谱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谈起,在对国内家谱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家谱研究的学术话语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请我国相关学术界重视中外苗族民间家谱资源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诚如该文指出的,海内外各国苗族民间家族谱系(特别是其父子连名谱系)对于深入开展世界苗族家族制度、族群历史、文化认同、语言传承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未曾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应有的关注,苗族家谱研究至今还是苗族民族学研究和中外民族家谱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亟需大力弥补、迎头赶上。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们能够从少数民族的视域和立场出发,特别强调不能生搬硬套中国汉族家谱研究或英美家谱研究的范式,要求深入了解苗族关于家族谱系的本土概念和特有实践,提出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融合的研究架构,这无论是对苗族民族学还是民族家谱学的研究都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苗族民间家谱资源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各种不同形态家谱文献资源的收集研究也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