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历史人物政德思想初探
安阳是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一批勤政为民、成绩卓著的历史名人。他们的政德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干部的人格和品德修养建设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政德建设。所谓政德,就是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领导干部群体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往今来,政德都是对为政者最为核心的素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1]在此,笔者主要从忠诚、修身、为民、清廉四个角度,选择安阳历史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对其政德思想进行探讨。
一、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岳飞,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政德思想的突出表现是忠诚,不仅有特定时代对皇帝、对朝廷的忠,更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忠。青年时代岳母就在岳飞的脊背上刺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激励了岳飞一生。祖国半壁江山沦陷,徽、钦二帝及其后宫眷属和许多朝廷大臣被掳,这是汉民族政权从未有过的屈辱。在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抗金复国就成为每一个仁人志士的必然选择。岳飞在《满江红》里所书“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和“重新收拾旧山河”的呐喊,代表了他忠君报国的心声。
岳飞对人民群众也感情深厚。他虽然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采取的收编政策,而不是屠戮。宋高宗让他屠杀老百姓,他数次上书反对,以致皇帝无奈,只好“曲赦”。对于抗金的民间武装,岳飞积极联络,友好相待。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有的士兵拿了老百姓一束麻,用来捆马草,岳飞“立斩以徇”。部队夜宿于野,老百姓“开门愿纳”,士兵“无敢入者”,岳家军深受百姓的拥戴,“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顶盆焚香迎候”之。[2]
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家乡的人民更以岳飞为荣。汤阴的官民不仅为岳飞立庙建祠,而且多次修筑岳飞祖茔。明朝景泰年间,学士徐有贞出镇彰德府,到岳飞祖茔祭扫。弘治年间,工部尚书李奏请重新修缮岳家祖茔,并“申禁樵牧,树表立石”。[2]岳飞祖茔位于今汤阴城东南周流村西,保存完好。祖茔中埋葬着岳飞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岳飞出生的村庄,明代改称程岗村,百姓在村西为岳飞建庙,称“岳鄂王故宅”。毛泽东主席1952年视察河南工作时在汤阴稍作停留,他关心地向当地负责同志询问岳庙的保护情况。他还称许岳飞是河南出的一个大好人,并亲笔书写了《满江红》一词,手迹现已刻成碑碣。岳飞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民心,并不仅仅是领袖人物的表彰,更多的是他身上集中体现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尽忠报国”的精神。
二、郭朴修身厚德的君子人格
郭朴,安阳人,明代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故家乡人都称他郭阁老[3]。他素以宽仁著称,为官30余年,温文中和,深得皇上的器重。致仕(退休)后又在老家安阳生活了20多年。
在历史资料中,有关郭朴的记载不多。但在安阳,仁义巷尽人皆知。当年郭朴在朝中做官,老家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冲突,家人写信给郭朴,希望他过问此事。郭朴给家人回信一封,信中写了四句诗:“千里捎信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家人看了以后,主动把自家的院墙向后退了三尺。之后,邻居也把院墙后退三尺,就形成了六尺宽的“仁义巷”,该巷成为安阳老城的一景。郭朴天性至孝,在朝为官时无法侍奉老母,还乡之后,郭朴每顿饭都要亲自将碗碟捧至母亲面前。母亲生病了,他会整天侍候在母亲床前,并亲手喂老母吃药。母亲去世后,郭朴放声恸哭,悲痛欲绝。郭氏的祖茔在韩陵山,墓冢矮小,郭朴的父母去世之后,族人就想趁机把坟茔扩大,郭朴知道后,坚决阻止他们扩坟。[4]
郭朴仁厚的家风,对母亲的孝顺,对邻里的谦和,对乡邻的关爱……许多美好的品性都附在了他的身上。这些典故在安阳可以说家喻户晓,也逐渐成了安阳人心中道德的化身。一个鲜活的郭朴,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温馨、浸润着我们心灵,成为安阳百姓心中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