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引言
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专科学校发展升格而成,目前此类院校数量逐渐增多。但此类院校办学时间短、整体实力弱,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若干不足。由此,国内大多专家学者对此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对新建民族本科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在《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1,以下称《大纲》)及课程论指导下,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可行性实践方案,旨在体现此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师范特色与地方民族特色。
二、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地方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地方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语言基本技能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政策支持下,此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于此培养目标。
(二)传统办学形成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大多数新建民族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缺乏本科办学经验。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更难以体现其办学特色。
三、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根据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培养目标以及《大纲》要求,在课程论的理论支持下,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都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课程设置要以系统知识为主线,加强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真正统一。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加强学科课程建设,还要重视实践课程。
(二)掌握知识与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统一
掌握知识指的是掌握本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学科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是指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学习一定知识,才能使自身的智力得到发展。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统一,并以发展本专业学生的智力为最终目标。
(三)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多样化的关系
《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统一要求的基本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相关知识课和实践课。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大纲》的统一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大纲》为基础,但要根据各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地区实际情况来安排课程,科学地设计本专业不同阶段的课程和课时数。
(四)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统一
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在考试、检测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而潜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潜课程有时候则完全与显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如,某个教师态度不认真,就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缺乏兴趣。因此课程设置者应注意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统一。
四、新建民族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根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原则,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尝试构建了符合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该学院通过教学方案落实了“4221”(4指四个平台:即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特色课程四个平台;2指两个模块及两大体系:即每个平台包括必修及选修两个模块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两大体系;1指一条主线:即实践教学贯穿全学程这一主线)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课程体现民族性,通过教育课程体现师范性,通过专业课程体现学术性,通过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现应用性,培养适应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公共课程平台
公共课程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还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探究的是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方法论问题及科学研究的精神。在此平台下,必修模块开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法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现代科技概论等课程;选修模块课程分为职业技能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