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明珠耀武陵记奋进中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吉首大学的二级学院,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市区,处峒河之滨,鳌鱼峰上,交通便捷,景色优美。学院组建于2001年6月,其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和1980年创办的湘西民族教育学院,最远可追溯至明代的潕溪书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潕溪书院旧址即在院内。学院曾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园林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定位明确,学科特色彰显。学院主要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及幼儿师资。80余年来,学院为湘西地区培养培训了7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和各类优秀人才,对提高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在湘西地区民族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充实内涵求提高,在各级领导的深切关心下,充分利用吉首大学的资源优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显示了蓬勃生机。
学院办学层次全面协调。学院坚持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师资。目前,学院设置了教育硕士点1个(小学教育领域),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本科专业2个,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计算机科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文科、初等教育理科、五年制初等教育、六年制本科教育(在师院学2年,在吉首大学本部学4年)等专科专业12个,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1个(幼儿教育),形成了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课程师资培养的高等师范教育格局,实现了专业硕士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301人,其中专任教师221人。为提高学院教师队伍水平,学院实施了“教授工程”和“硕博工程”,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效果显著。学院在建院初期仅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0人、中级职称37人,硕士1人;现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69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教师130人。近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荣获全国、省或州“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院依托“湖南省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研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现有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54项。已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有多项成果获得省州级奖励,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在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小学与学前教育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院教师参加了国家级武陵山片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基础课题研究、湘西州旅游规划等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学院招生“立足湘西,面向全省,辐射周边”,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已向9个省市招生,2019年新生报到人数已达1200人以上。目前,在校学生人数由建院之初的1000余人发展到4600余人。自建院以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师资8755人。学院为提高自治州基础教育水平和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学院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立院之本。近年来,启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大学生校级科研等项目,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演讲比赛、湖南省大学生艺术节等竞赛并屡获大奖、成绩斐然。2008年,学院60名学生组成舞蹈队表演土家族原生态舞蹈茅古斯,代表湖南省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演出;学院音乐剧《溪州血盟》,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2019年,本科班CET-4一次性过级率达77.8%,计算机一次性过级率达71.2%;2019届专科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率高达80.99%,远超同时期湘西州过级率33.64%、湖南省过级率39.4%。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6.5%,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深造。
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学院多渠道筹措资金2.1亿元,用于教学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学院目前占地159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30万余册。学院有教学楼3栋、科技楼1栋,近年新建了标准田径运动场、东西校区连接人行天桥、电子钢琴室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修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潕溪书院;近年新建了学生公寓2栋,使学生宿舍增至7栋;目前,投资1.2亿元的学院教学生活设施建设项目已正式开工。学院现代化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