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以河北

地质学基础是师范类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大一第二学期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涉及中学地理较多知识。但是这门地质学基础课程涵盖了地质学各个分支,内容庞杂各章节独立但综合性强,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太过于复杂;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是课堂上理论学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增加实验与实践学时。大学通才教育改革下,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压缩严重,如何在现有学时基础上满足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要求,精选讲课内容、突出重点,利用好实验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俞鸣同[1]认为宋春青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存在一些章节分量不妥、内容编排不当、提法不适等问题。常华进、马福军[2-3]均提出需要在授课内容上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程先富、常华进、韩国栋[3-5]提出对地质学基础教学计划的优化。郑刘根[6]进行了分层次课程的定位,指出不同专业地质学基础的教学重点应做区分。单鹏飞、王家生、韩国栋、刘护军、王祖伟、陈健[7-11]提出需重视某个方面的实践环节。但是均没有具体提到地质学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与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也缺乏全面系统观。作者基于以上问题,探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理兼收,文科和理科分别占据一半比例。文科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基础差,学习相关知识比如矿物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时压力大。理科学生中学时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基础非常薄弱,而且学生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往往力不从心。地质学基础的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基本素质和学习习惯。

二、“地质学基础”教学重难点及学时调整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地质学基础需要服务于中学地理知识体系,服务于地理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续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水文学、中国地理等课程也需要地质学基础的相关知识。作者仔细研究了中学地理教材与相关参考文献,综合六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为湘教版、中图版和人教版,河北省多数高中选取湘教版教材,2019年修订版一共五册,必修一、二和选择性必修一、二、三。五册教材中涉及一些与地质学基础课程相关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应引起重视,适度增加课时或调整结构,保证学生理解透彻。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讲述到地球圈层结构,对应地质学基础“地球圈层结构”,主要集中在内三圈的内容;第一章地球的演化,对应到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史”部分,尤其中图版还涉及案例研究“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和顺序”,可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涉及营造力量及地貌山地变迁,对应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及能量来源”“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新构造运动 地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地质学教材中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没有单独论述,而是分散在三大岩的形成作用中,在地质学基础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将内外地质作用集中在一节重点讲解,以防学生没有地质作用的整体概念,甚至不能理解“地形的削高填低”。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进一步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部分加大讲解比重,对应到地质学基础“三大岩”部分。在地质学基础课程中对三大岩的讲述比较详细,但是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而言,不用掌握众多矿物、岩石的性质与鉴定,而是需要着重掌握三大岩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物质组成对后续地表形态的影响。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资源跨区域调配,涉及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均对应到地质学基础“矿床”。地质学基础教材中着重讲到矿床类型、矿产成因,但是对与中学教材联系密切的矿产资源分布、利用没有进行论述,在授课中需要添加此方面内容,而矿床成因等不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掌握内容,可以直接一带而过。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联系

地质学基础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为教学计划中后续相关课程包括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球概论、中国地理,甚至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环境学概论、灾害学服务。具体涉及某些章节主要影响到的后续课程在表1中体现。地史阶段由于距今最近的第四纪直接影响到全球的气象水文环境,地质学基础课程中这部分内容适当增加课时。在相关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要少讲或者深讲,主要阐述这些知识在地质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且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地质学知识服务于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不仅仅是单独讲授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