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苍山听溪语

清碧溪 王 军/摄

清碧溪流韵

30年前的一个春天,和一群十七八岁的师范同学,从大理古城南的七里桥溯溪而上,慕名去领略清碧溪的流韵。那时,山麓生态自如,溪口土地平旷、视野开阔。缓坡的草地上,许多黑白相间的石头实怒偃蹇负土而出,形状大小各异,似蹲如卧。相传是观音老母为解除洱海东西两岸百姓往来洱海时的风浪之苦,于夜里从溪中赶出千万只羊,准备在洱海上造座石桥,不料到溪口时,上末村的一只公鸡误判时辰打鸣,观音以为天明将至,怕泄漏天机,便用拂尘一挥,将羊队变成了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

现在又踏上寻游苍山溪水的旅途,在有落差的溪河上,隔三岔五可见一间间用山石砌成的水碓磨坊,时见附近村妇背着粮食到此舂米磨面,磨盘轰响,水车悠转,碓声递响,别有情韵。

清碧溪从感通寺北的圣应峰与龙马峰之间流淌而下。时值初春,溪河南北两边的山坡上,玉兰山茶和碎米杜鹃争妍媲美,花团锦簇,灿若云霞。时而三月小雨淅沥,群峦洗翠,叠嶂吐云,山花灿烂,松杉蔚然。穿行于曲折有致的山道上,药叟牧童、樵郎竹夫不期而遇,跳跃在谷中的溪石间,马龙峰山巅雪痕依稀可见。谷中的溪水虽然不大,却很是清冽。溪中奇石遍布,若牛马饮溪,如狮象徜徉,似熊罴登山。溪流顺着山涧斗折蛇行,渐次升高,穿峡度涧,萦石迂回。溪水激石,泠泠作响,如鸣佩环,时而急湍甚箭,形成高低不等的瀑布,飞虹泻锦,喷珠溅玉;时而澄潭镜影,汇成深浅不一的水潭,影布其上,熠熠生辉。

乘兴穿行于溪谷之中,樵歌在耳,峡风萦怀。或登高而啸傲,或临溪而赋诗。或坐石而听溪,怀想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话知音的故事;或枕石漱流,重温晋人孙楚枕石洗耳、漱石磨齿的逸闻。

溪箐幽深,山势奇险,路转溪头,忽见溪北山道旁的石岩下有座濯足亭,虽然亭名模糊,柱石斑驳,但让人想起楚大夫屈原被谤流放泽畔、形容枯槁时,江湖高人沧浪渔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也由此联想到“开宋诗之一代面目”的苏舜钦被宋仁宗劾治闭居苏州时,心怀“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心境。此地建濯足亭,以表超尘出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清碧溪水在山清,出山也清,可以澡雪五脏,涤荡六腑,溪边构此一亭,耐人寻味,独具风情。

经濯足亭过石桥朝南,溪谷更窄。举头仰望,两岸绝壁之上寒树翠蔓,藤萝摇缀,景色殊胜,好鸟鸣涧,让人窥谷忘返,忘峰息心。

再走进一段路,眼前忽见开朗,溪边坡地上有一棋盘,子大盈尺,楚河汉界分明,将相车马列阵,传说是清碧溪的小青龙与溪边雷音寺中的老僧难决雌雄留下的。千百年来,常有高手到此品茗博弈,想决一胜负高低,然而,棋子早已饱纳天地灵气成仙,谁也奈何不得。

过了棋盘,便到了最负盛名的碧溪三潭。

三潭中下潭最为深广,溪水从中潭高达丈余的崖槽中奔泻而下,水色纯绿,温润如同碧玉,谷里阳光直射潭中,光怪陆离,奇光异彩,漾光在两边的崖壁上晃荡。潭底布满各色大小不一的卵形花岗石和大理石,潭水显得更加晶莹透彻。传说,若有树叶落在潭中,便有山鸟随即衔去。潭的左边崖壁上,刻有“禹穴”二字,据说原有“雨”字,是为纪念小青龙而刻的,后来,由大理太守杨邛改为“禹穴”。

中潭三面石壁环窝,形如圆镜,水色鸦碧,没有下潭深。潭中之水从崖头的上潭中直泻而下,形成丈余高的瀑布,很有画意。中下潭之间有一大片高达丈余的崖石,经年水浸雨蚀,陡滑难以下脚。当年,徐霞客就是在此由下潭上中潭时滑足倾注于水及其项的下潭中。为此,要从下潭到中潭,须如朱自清先生到梅雨潭中那样,俯下身子,攀着乱石,揪着山草,小心探身下去方可到达。中潭北面的悬崖上还有个小洞,可容五六人小坐里面,不仅可供乘凉避雨,还可俯视中下潭的景色。

上潭为中下潭之源,水呈鹦鹉绿,须绕北崖而上。潭的四周山花烂漫,落英缤纷。徐霞客当年就是在下潭落水后,攀崖到这里“解衣曝石,就流濯足”的。

清碧溪流韵奇绝,盛名千载。明代《大理府志》载:“峪谷有三盆,涧书三叠,盆中水清石丽,翠碧交加。”四川状元杨升庵《游点苍山记》中说:“西南有溪,叠崿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嶙嶙,青碧璀璨,丽如宝石,名曰‘清碧’。”明代大理学者李元阳称四十年间三十余次造访清碧溪,在其《游清碧溪三潭记》中如此描述:“水出山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石,错如霞绮。”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于1639年3月8日离开桃源凤羽后,3月20日在洱源才子何鸣凤父子及僧人的陪同下,慕名畅游清碧溪。在其《游清碧溪记》中赞美清碧溪三潭“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画坛巨匠徐悲鸿从南洋讲学归国抵大理时,畅游清碧溪后曾感叹:清碧溪“峰壑林泉无一不可入画”,并称清碧溪之游为“消魂”游。